就那一个驻守,简直是宝贝金疙瘩。】
&esp;&esp;“孤可以知道约派遣有多少人吗?”
&esp;&esp;刘院使看向康熙,康熙道:“无论太子问什么,据实回答。”
&esp;&esp;于是刘院使告诉胤礽: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能够平均安排到一位太医与两位医士,每一个城大约有两位太医,每一个省约有十位至十五位不等,而太医院中值守太医约百人,医士约三百人,时常要为京城达官显贵出诊,亦要为帝王随行做准备,若各部行文下达来太医院要求派遣太医,亦需抽调人手。因此,太医院时常因人手不足,而从各地正选民间大夫,又设立考核。
&esp;&esp;在刘院使看来,如今太医院还是非常缺乏人手的,尤其在王熙提出为年迈祈休朝臣就诊,亦照顾到地方,人手就更加不够了。
&esp;&esp;“孤知道不能多招募、培养一些医士吗?若按照一县城一位太医这样的数目,岂不是非达官显贵不可治病?如果要管理民间大夫,太医院可以管的上吗?”
&esp;&esp;“寻常富户,会去寻民间大夫看诊,只是民间大夫所学参差不齐,有庸医亦有良医,对于民间行医的郎中,太医院也伸不出手去管理,也不好管理。”
&esp;&esp;“那么若要筛选出良医,由官府为良医分发证明呢?”
&esp;&esp;“若是有治愈效果的良医,即使没有官府证明,百姓们口耳相传,找他就诊的人就能够从城南排到城北,”刘院使微笑道:“而庸医若一直是庸医,百姓会上报官府,如此一来,官府为良医发证明就没有多么大的意义。百姓们得了疾病,多是找郎中,小病也就算了,像伤寒、像痹病、像是长脓包、或是调理身体民间大夫可以解决一些。”
&esp;&esp;但若是得了更大的病,那就只能听天由命。
&esp;&esp;胤礽:“……”
&esp;&esp;【其实有一些百姓没有余钱,一辈子都是不看病的,得了伤寒就熬过去,得了痹病,痹病就是颈肩腰腿胳膊酸麻痛之类的吧?也是熬过去。毕竟民间大夫也不多的样子。】
&esp;&esp;刘院使问道:“太子殿下还有其他疑问吗?”
&esp;&esp;【大清的医者基础太少了,行医之人还没有系统教学过,并且人数堪忧,小朋友不如问一问兴办医学,办医校来培养医学能不能行,小美为大清落后的医疗条件感到惋惜。】
&esp;&esp;“孤欲兴医学,若有官府办医校,培养医者,能否令更多人能够看上病?”
&esp;&esp;刘院使轻笑道:“学医并不容易,且古往今来,医之一道皆是师傅带徒弟,若无良师亲切教导,徒弟恐怕难以成良医。外面如今流传的医书,有唐医、宋医、元医、及前明医留下的典籍,民间之医自学成才者,有之却少,那些医典需要时间来琢磨,世间疾病之多非人所能想象,短则二十年,多则三十年,方能成。殿下欲兴医学,办医校,若皇上许之,太医院得各部行文,会派遣医术高明者前去教学,但还请殿下做好心理准备,也许历经三十余年,也不过培养出百余人,做不到令天下人能够看得上病。”
&esp;&esp;“那若是分科呢?看痹病的医者就只看痹病,看伤寒的医者就只看伤寒,大批量培养只治一病大夫,假设只要学习诊治痹病,需要多久能够培养出人来?”
&esp;&esp;刘院使惊讶道:“若如此,可能五年即可培养出能够治痹病的大夫。”
&esp;&esp;刘院使在与太子殿下对答时,崔院判、姜院判二人皆欲言又止,其余太医亦憋的脸色通红。
&esp;&esp;胤礽转过头问道:“崔院判有什么想说的吗?”
&esp;&esp;崔院判道:“痹者,源于疲,淤血不通,不通则痛。而缓解其症者,需学会通淤之术,如针灸、推拿。分科培养,自可快些解决大清缺乏医者问题,可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些精于手工活计而无医术知识沉淀的江湖郎中,快速培养之法培养不出真正精通医术之人。”
&esp;&esp;胤礽受到他提醒,眼睛一亮:“既然如此,采取分级之制,分低位郎中,解决大清大部分小病,又设高一级郎中,期间设置考核,培养出来的人如同放平的三角,底下是学艺粗略但可治如痹症、风寒,开设简单药方的郎中,而最上层,则是真正医术精要的大夫。医者也可如做官一样,分品级。”
&esp;&esp;姜院判解释道:“太子殿下,没有单独教授痹症的医书,而世间痹症千千万万,医者诊治时,多少凭借自身行医经验。”
&esp;&esp;“况且没有培养出全科皆通的大夫,若遇上有人内脏出了疾病,而表现出痹症,到时候痹症大夫按照治疗痹症的方法来治,岂不是还会犯下大错?”
&esp;&esp;“大清现在是从无